一、概况
成都医学城规划总面积35.57平方公里,分A、B两区建设。其中A区是由成立于1992年的成都台商投资工业园演变而来,1998年经国台办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全国四家之一、西部唯一的国家级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,规划面积24.77平方公里,是医药、医疗器械制造4.0工业区,建设中西部生物医药制造的领军高地;规划有现代中药制造组团、存量提质增效组团、医药工业制造组团、医疗器械制造组团和生产生活配套组团。B区是由成立于2008年的成都国际医学城发展而来,规划面积10.8平方公里,聚焦生物技术、价值医疗、三医+AI,建设“三医”研发小镇;规划有医学医疗创新组团、健康生活配套组团和创新服务中心,创新服务中心就是中瑞低碳城市示范区。
目前,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2400多家,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16家,“三医”类企业199家。聚集了药明康德、科伦、海思科、百裕、博奥生物等龙头企业,引领成都医学城产业功能区发展。2018年,成都医学城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09亿元,同比增长12.7%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.5%,其中规上生物医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6.9%;实现税收28亿元,同比增长10.8%。新签约引进海思科生命科技产业基地、法国Hemo+亚太地区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等“三医”项目54个,协议总投资549亿元,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个。2018年4月,成都医学城被德勤、生物谷、中信证券等知名机构评为“中国生物医药最具潜力园区”“中国生物医药最具特色园区”“中国最佳医疗健康产业园区”。
二、发展模式和目标
(一)发展模式。成都医学城按照温江“三医两养一高地”(即在三医——医学、医药、医疗融合基础上引入两养——养生、养老产业,打造健康产业高地)产业定位,重点发展医学、医药、医疗“三医融合”产业。让医学为医疗提供技术支持,医疗为医药提供需求创造,医药为医学提供研发基础;反过来,医学应用转化为医药,医药匹配产品给医疗,医疗临床反馈给医学。“三医融合”是打通大健康产业链,实现不同产业门类之间相互促进、协同发展的关键,同时也是成都医学城区别于同类园区,实现区域间协同错位发展的特色优势。
(二)发展目标。成都医学城将围绕全域三医产业生态圈和核心企业生态链构建,着力招强引优。重点瞄准“1+3+N” 招商目标,着力引进1个世界级医学院,3个医学医疗医药世界500强或国际龙头企业,N个行业细分领域领先企业。目前,成都医学城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,吸引了全球大量“三医”企业和业界专家学者眼球,已有药明康德、科伦药业、海思科、前海人寿等一批龙头旗舰型项目签约落地,成都医学城正在成为一方投资热土。园区将计划通过5—10年时间,建成对接全球的生物医学技术转化中心、西部最大全链式生物医学产业集群聚集区、全国领先的医药医疗产业创新创业基地。力争在2022年、2025年、2035年助推温江加快打造西部领先、中国一流、世界知名的健康产业高地。
三、重点发展领域
成都医学城围绕全球健康产业生物技术、医疗人工智能、价值医疗、全程健康、医药工业4.0五大发展趋势,重点聚焦发展“研发和总部、生物医药、医疗器械、现代中药、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”五大产业领域:
(一)研发和总部。加快引进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等级、高规格的医学研发实验室、医学研发公共服务平台、医学评价测试机构等,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的结算、研发总部。
(二)生物医药。聚集上游生物技术药物原料、耗材企业,重点发展中游抗体类药物、重组蛋白质药物、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,促进生物催化、生物合成、靶向释药、工程细胞株代谢工程改造、大规模纯化工艺等技术研究。
(三)医疗器械。围绕现有器械生产基础,重点发展体外诊断试剂系统、医学影像、肿瘤诊疗设备、康复治疗设备等领域。
(四)现代中药。加强道地药材精深加工,重点针对治疗肿瘤、心脑血管病、代谢性疾病,研究开发一批疗效确切、附加值高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复方新药和新剂型并实现产业化。
(五)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。充分利用温江现有资源优势,加速发展专科医疗、第三方检测、特色康养、精准医疗、康复治疗、医学美容等领域,打通生产、研究和服务的一体化产业链。
主办: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 | |
承办: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| |
网站标识码5101150001 蜀ICP备05019659号 | |
技术支持:成都市温江区行政审批局 联系方式:028-82760174 | |
![]() |
公安机关备案号 51011502000242号 |